您当前的位置:石家庄长安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政法综讯

平安建设护航幸福石家庄

2016-11-10 16:44:00    稿件来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郭运兴

  按:由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管的《长安》杂志,于2016年第10期“政法委书记工作台”栏目,刊发了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郭运兴同志撰写的《平安建设护航幸福石家庄》署名文章。现予以转载,望全市广大政法干警认真学习。

  建设幸福石家庄,是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截至2015年,石家庄市已连续七年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这一集中考量城市美誉度、社会和谐度、群众满意度的荣誉背后,折射出了石家庄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次次创新和突破。

 

构建“24小时360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撑起群众身边的“安全伞”,让老百姓生活更放心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前提。石家庄市以提升群众安全感为目标,坚持从基层基础抓起,积极构建从天上到地下、从街面到社区、从专业力量到群防群治的社会化、信息化、立体化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压缩犯罪活动空间,拓展人民群众安全时空。近年来,全市刑事犯罪发案逐年下降,2015年街头抢夺类侵财案件同比下降28.9%,八类严重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7%。警灯全天候闪烁在群众身边,打造“街面巡逻防控网”。以“警务综合化、警力街面化、工作全时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从2011年开始,一次性投入9000余万元并每年列支2500余万元运行费用,在市区重点区域建设了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市区处警基点由原来的60个增加为110个,出警单元由原来的120个增加为220个,出警速度由15分钟缩短至3-5分钟。110座警务站,近3000名警力,24小时巡逻于街面,组成了一张高效的巡逻防控网,带来的不仅仅是警务效能的提升,更有价值的是民心安定。白天随时能见到巡逻的民警,晚上随地能见到闪烁的警灯,对百姓来说是一种温暖与信心,而对心存不轨者,则意味着随时出鞘的利剑,大大增加了群众安全感。警务站运行五年来,成功处置各类警情近120万起,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公共区域密布监控摄像头,打造“视频技术防控网”。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三级监控平台185个,建设和整合监控点位2.5万个,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单位、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视频监控系统作用,推进数字化手段在平安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广度拓展”,研发了具有视频巡控、案件分析、人像比对等十大功能的应用平台。2015年以来,全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获取案件线索1.14万条,协助破获案件433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200余人。无缝隙衔接打击犯罪链条,打造“协调联动防控网”。强力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建设,全市22个县(市)区755个行政执法单位,全部实现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信息网上移送、网上受理和网上监督。检察机关依托“两法衔接”平台,通过对行政执法单位上传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实时巡视监督,及时发现涉嫌犯罪案件,提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执法单位向公安机关移送,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014年以来共审查行政处罚案件9.6万件,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的得到有效预防。“红袖标”流动于街头巷尾,打造“群防群治防控网”。大力推进“红袖标”工程,全市“红袖标”队伍达6万多人。正定县的“常山红”志愿者服务队,统一佩戴小红帽、臂扎红袖标、身穿红马甲,常年巡逻在街头巷尾,成为治安巡逻、邻里守望、安全宣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大力实施“哨兵工程”,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人员中物建治安信息员36185名,组成“哨兵”队伍,参与治安防控,2014年以来接到“哨兵”报警16582起,破获案件308起。

 

完善“小事不出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系起邻里之间的“同心结”,让老百姓生活更舒心

  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础。石家庄市积极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近年来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以上。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减诉累。各级法院普遍建立了诉调对接中心,完善了调解优先、案件分流、书面委托、司法确认等机制,对适合调解的案件优先选择调解,并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大力推进“一乡镇一法庭”建设,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市各级法院诉前调解案件1.1万件,诉内调解9649件,既破解了审判机关“案多人少”的突出问题,又为当事人带来了司法实惠。加强行业专业调解止纷争。全市共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38个,其中市级17个、县级401个、乡级120个。这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具有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并以专业人士、专业知识化解专业矛盾,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权威性、公信力,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推动品牌人民调解促和谐。注重让大众问题由大众来解决,着力培育、打造个人调解室品牌。比如“帮大哥”、“帮大姐”调解工作室等,这些个人品牌调解室以其个性化、专业化特点,逐渐成为了基层调解组织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前置窗口和有效渠道。目前全市个人品牌调解室已达106家,在化解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致力于“能认同的权威”和“看得见的公正”

拆除警民之间的“隔心墙”,让老百姓生活更顺心

  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公平公正维护,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石家庄市政法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深化改革维护公平公正。各级政法机关以防范冤假错案为底线,以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管理监督为重点,深入扎实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权力出轨、个人寻租。公安机关在全市基层执法单位普遍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和接警投诉电话录音终端,一线执勤民警全部配备了执法记录仪,有效克服了“选择性”执法、“倾向性”执法问题。检察机关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以执法办案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审判机关积极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探索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作出批示:河北省石家庄市推行“轻刑快判”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以公开透明维护公平公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不断深化司法公开,全市政法机关公开事项达22类116项,有效防止了执法不公、司法不公、办事不公等问题。公安机关推行网上办案单轨制,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因素对执法办案的干扰。检察机关按照“一站式”、“一键通”标准建设了检务公开大厅,建立了网上、电话、触摸屏和案管岗位“四位一体”查询机制。法院系统启用了全省首个中级法院庭审直播点播平台,24路直播窗口同时对民商事案件庭审进行公网直播,使司法活动在公开中赢得了社会公信。以执法监督维护公平公正。综合运用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政法部门内部的纪检监察和业务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对执法司法权集中的岗位、部门,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建立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制度,保证了执法司法权依法规范运行。

 

 打造量身定制的便民利民服务平台

  搭起警民关系的“连心桥”,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心

  全市政法机关立足于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开通服务群众“直通车”,拓宽服务群众“绿色通道”,及时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为老百姓提供精准化、优质化服务。把综合警务站变为群众身边的派出所。警务站建立之初,就定位于既打击犯罪,又服务群众,相继推出了交通管理、法制宣传、为群众指路、失物招领等便民利民延伸服务举措,并将户政、交管、出入境等与群众最为密切相关的行政事权前移至警务站,极大方便了群众。近年来,综合警务站共办理证照1.3万余个,快速处置交通事故6.6万起,群众满意度由过去的84%跃升至98%。省委书记赵克志把综合警务站称为“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永不打烊的服务站”。把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送到千家万户。市、县两级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依托律师事务所成立了为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工伤赔偿提供援助的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会同残联建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维权中心,会同工会组织建立了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团,年均办理法援案件5000余件。把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做深做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积极推进“绿丝带”系列工程,设立了10家心理康复示范机构“心理家园”,组建了由121名医疗专家2300名志愿者组成的“绿丝带”志愿服务队,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发病救治、技能培训等服务。坚持从源头抓起,系统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按照“党政统揽、综治牵头、教育主办”的模式,投入1.4亿元在市、县两级建设了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定期进行法治教育轮训,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

关键词:郭运兴,长安杂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石家庄市
主管单位:中共石家庄市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序号:冀ICP备09024425号-27    技术支持: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