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石家庄长安网 >> 平安创建

高邑创建矛盾纠纷村级化解平安建设样本
小县大平安带来小县大发展

2015-10-30 17:51:30     稿件来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照在临街的文化墙上,墙角下围坐在一起聊天的几位老人说笑着起身回家,几个孩子嘻嘻哈哈地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奔跑,从村里企业下班的大人纷纷向路边的老人问好。屋舍俨然,苗木清新,黄昏的仓房村一派和谐怡然景象。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仓房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近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个古村不仅没有落伍,更令人称奇地创造了连续60年未发生刑事案件的纪录。

  其实,像仓房村这样的“平安奇迹”在高邑县并不鲜见。自2003年以来,这个位于石家庄市最南端的小县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刑事案件,有73个村未发生刑事案件,占农村总数的68.2%;有59个村未发生信访事件,占农村总数的55.1%。

  “近年来,我们把平安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取得了明显成效。”高邑县委政法委书记张会革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该县种种举措真正实现了“小县大平安”,连续三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形成了独特的“高邑现象”。 

 法治文化深入民心

  “从1954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宪法起,直到现在,我们村6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在仓房村党支部书记庞忠现的记忆里,几十年的时间,仓房村由贫穷逐渐走向富裕,村民的生活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村子的文化传承。

  “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遇纷争,能让人。”说起仓房村的《村民道德三字经》,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仓房村自古民风淳朴,崇儒重文,村落历史文化得以精心保护,走在村子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和气致祥的浓浓氛围。

  仓房村的主街道上有一条长400米的文化墙,墙上内容涵盖了村史、孝道、文明、爱国、敬业、互助等丰富内容,尤其显著的是通俗易懂的法律名言,图文并茂,寓意深刻。而像这样的文化墙、法治长廊,几乎已成为高邑县所有村子的标配。

  “每天看着这些标语和宣传画,村民潜移默化中就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强化了法治理念。”庞忠现介绍,仓房村现有大型规模建陶企业8家,400多名村民除了种地还在企业做工,外来务工人员达100多人,但从来没有发生过欺负外乡人、产生经营纠纷的事情。

  “没有法治基础的平安是‘易碎品’,依靠扎实的普法宣传,逐渐兴盛的法治村落文化使平安成为‘耐用品’。”张会革表示,针对“办事不依法、遇事不找法、解决问题不用法、化解矛盾不靠法”等问题,高邑县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活动,在农村建起不同特色的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定期举办法治文艺演出和法律培训。

  同时,高邑县在平安建设中注重对群众在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有效结合,广泛开展了“高邑英才”“高邑好人”“十大孝星”等评选及“文明新风进乡村”等活动,通过信念教育、典型塑造、榜样引领,让遵纪守法、择善而从在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蔚然成风。 

 评星公示关注民生

  前不久,经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高邑县西南关村又评选出新一批“十星级文明户”,村支部书记王建峰带着村委会班子敲锣打鼓地为获得荣誉的各家挂牌,并且对当选家庭给予物质奖励,记载在村荣誉榜上。

  “这‘十星级文明户’已经成为西南关村农户荣誉的一种象征,谁家当选了,孩子找对象都沾光。”王建峰笑着说。

  西南关村近5000人口中,非农居民超过六成,80%的家庭从事第三产业,村内有大型专业市场两个,沿街门店3万多平方米,个体企业16家,集体股份制企业1家。在这种情况下,该村积极开展文明集贸市场创建活动,对商户进行评星公示,使居民树立市场经济竞争观念,做到诚信经营、依法经营、文明经营。

  此外,西南关村还在村民中开展“五好家庭”“孝星”等创建评比活动,将好人好事公示到“功德录”上,形成“人人参与、齐创共建”的良好局面。1994年以来,西南关村连续被授予“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今年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国家文明村”荣誉称号,十多年没有发生信访和刑事案件。

  在高邑县东关村两条主要街道的墙壁上,有两块特殊的“公开栏”,全村200多名有赡养父母责任的村民姓名、赡养对象、养老标准以及赡养对象的表态等诸多内容醒目地出现在这两块赡养公示栏上,哪家赡养老人好、哪家赡养老人差一目了然。

  之所以将孝敬老人这一带有家庭隐私性质的话题公布于众,是因为东关村“两委”班子在工作中发现,村里出现的矛盾纠纷中很大比例与赡养老人相关。于是该村在2001年专门成立敬老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了解各家情况,在征得全体村民的同意下,出台了“赡养公示制度”,把这一问题公开摆到全村人交流评判的平台上。

  “对个别不尽赡养义务又不接受调解的村民进行曝光,用舆论的力量唤醒村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东关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果说,这一公示制度出台后,村里赡养老人工作成效显著,子女与老人的关系密切了,家庭关系也就和睦了,各家之间的关系也和谐了。

  通过各种评星活动和公示制度,高邑县诸多乡村将平安建设的相关指标融入其中,将平安建设与经济发展作为同等重要的任务,从民生入手,把“民之盼”变成“我所干”,以民安推动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如今,以德治村、以民为本、依法办事,已经成为高邑县农村的基本遵循。”张会革说。 

 强化民调化解纠纷

  从2010年起,高邑县开始探索推行矛盾纠纷化解“三五”工作机制,在全县建立员、片、村、乡、县“金字塔”式的矛盾纠纷“五级排查网络”,聘请调解员5420名,建立各级各类民调组织201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网络,当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70%。

  在此基础上,2014年,高邑县在县级建立法律服务站,在乡镇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在农村建立群防群治、情报信息、民生亲情、法律服务四张网,在消费、医疗、市场、婚姻家庭等行业和领域建立19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打造出矛盾纠纷调解的“升级版”。

  2014年冬天,东关村一名80岁的老太太因走路不慎摔坏双腿,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残生,四个儿子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吵得脸红脖子粗,为难的老人整天以泪洗面。东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春田了解情况后,连夜召集老人全家开会,通过讲法律、讲政策、讲亲情,经过一夜的耐心工作,终于达成了赡养协议。

  东关村早在1978年就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从1996年开始,长期从事民调工作的村干部李春田做起专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如今已68岁的李春田不仅被评为市级“十佳调解员”和省级“优秀民调委主任”,还荣获了“全国优秀调解员”称号。在他看来,只有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农村平安建设才能直起腰杆。

  2014年以来,通过“诉调、警调、政调、检调、访调”五调联动的矛盾调处方式,高邑县已使2100余起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调处,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5.3%,98.6%的矛盾纠纷在村级化解。

  与此同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热点治安刑事问题,高邑县一方面打好惩治犯罪攻坚战,尤其是对各类危害农村经济发展、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大力投入建成“天网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并针对农村治安特点建立起1800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构建起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全县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递减,2014年同比下降63.2%,群众安全感持续上升。

  2014年12月,高邑县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各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高邑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的平安建设样本,真正实现了‘小县大平安’带来‘小县大发展’。”张会革高兴地说。(转自法制日报)

关键词:平安建设,高邑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石家庄市
主管单位:中共石家庄市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序号:冀ICP备09024425号-27    技术支持: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