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石家庄长安网 >> 高层动态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

2016-03-03 11:00:12     稿件来源:

  编者按: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政法工作实践中,全国政法机关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时俱进转变理念、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体现了对新时期政法工作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孟建柱同志将全国政法机关的这些理念、机制、方法和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并指出,这“十个坚持”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自觉运用,并在今后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从1月23日起,中国长安网刊发系列专家访谈,邀请10位国内知名的法学专家和社会科学学者,对“十个坚持”进行解读。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一】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义无反顾,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林

  孟建柱:“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通过改革促进政法事业长远发展”。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一点。

  中国长安网:孟建柱同志提出,“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通过改革促进政法事业长远发展”,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李林:2015年是政法工作的全面改革和不断发展之年,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总结之年和全面铺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一年政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2015年政法战线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手抓维护当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一手抓推动政法事业长远发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司法体制改革攻坚之年。改革,尤其是司法体制改革依然是推进我国政法工作的关键词和总抓手,是破解各种政法难题的根本出路。【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二】

  广州大学副校长董皞:如何提高政法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广州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皞

  孟建柱:“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提高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二点。

  中国长安网:在政法工作中,您认为应如何做到孟建柱同志所说的“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推动工作”?

  董皞:确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义在于:

  第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政法系统必然嵌入法治国家的治理体系之中;

  第二,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特征,能够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从而能够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促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解决争议、恢复秩序的有效手段。法治所确立的规则是凝聚众人意志并为众人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基本特征是理性、公平及客观,而法治中所包含的程序性规定,则为行为提供了相对规范、高效和安全的方式、步骤及手段,因此,训练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对于包括政法工作在内的现代治理主体,都是最好的选择。【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三】

  中央党校法学教授卓泽渊:打击违法犯罪就是保障公民权利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卓泽渊

  孟建柱:“坚持维护社会安定和激发社会活力相统一,努力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三点。

  中国长安网: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孟书记所说的“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目标呢?

  卓泽渊:我们要认识清楚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生机勃勃与井然有序的统一。它们应该是社会共生的现象,相互交织,乃至融为一体。为此,我们要确立法治化的权利观念。

  社会要生机勃勃,就必须保障公民的法定权利。要充分认识到法定权利对于公民、社会的重大意义。要切实让人们充分享有、充分实现法定的权利,而不是简单的口号。为此,我们要确保公民权利得以实现。只有社会公众、全体人民都切实地享有了法定的权利,人民才会有满腔的守法热情,才有坚决的护法勇气,才可能同侵犯其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坚决斗争。为此,我们要建设一个确保公民法定权利的法治国家。【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四】

  江苏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如何让各界理解支持政法工作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旺洪

  孟建柱:“坚持以开放心态加强与社会沟通联系,努力赢得社会各界对政法工作的理解支持。”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四点。

  中国长安网:孟建柱同志指出:“坚持以开放心态加强与社会沟通联系,努力赢得社会各界对政法工作的理解支持。”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旺洪:政法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就是通过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和公正司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防控社会风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正义感和安全感。【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五】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曹诗权:信息化带动政法工作现代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法学教授曹诗权

  孟建柱:“坚持科技引领、信息支撑,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五点。

  中国长安网:近几年,中央政法委高度重视政法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又将推动信息化作为去年的工作经验予以总结。您觉得为什么要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来?

  曹诗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信息共享和深度应用的水平不高,是制约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因此,国家各个机构和部门都要提高信息化水平,政法领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六】

  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宪法是坚定政治立场的最高保证

  武汉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叶中

  孟建柱:“坚持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策策略结合起来,努力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六点。

  中国长安网:孟建柱同志提出“坚持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策策略结合起来”,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周叶中:“坚定的政治立场”,就是政法机关要时刻坚持维护党的领导、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政法机关应对复杂局面的政治要求和根本底线。处理复杂局面,需要政法机关建立处理复杂局面的“底线思维”,坚定维护底线不动摇、不松懈、不后退。“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是对全国政法机关提出的政治要求,即要求政法机关面对各类案件,都要树立起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政法工作全局和具体个案中,都要体现坚定的政治立场。【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秋红:不能把维权和维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室主任、研究员熊秋红

  孟建柱:“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七点。

  中国长安网:孟建柱同志提出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熊秋红: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维权是维稳的目的,维稳应为维权提供坚实保障,不能把维权和维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科学发展是稳定之源,改善民生是稳定之本,应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机制,让社会各阶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惩治腐败,防止公权私用,改变权力与权利不对等的状况,保障人民群众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能简单地将人民群众的维权行为和表达正当利益诉求视为不稳定因素,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处理。从长远来看,解决好了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社会自然就会走向和谐稳定。从总体上看,维权与维稳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当同步加以推进。【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八】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祥:社会治理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国祥

  孟建柱:“坚持多方参与、合作共享,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八点。

  中国长安网: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有何区别?社会治理为什么要强调多方参与、合作共享?

  孙国祥: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的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与传统的社会管理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并不相同,不仅意味着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也变革了社会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社会管理以社会的管控为目标,强调国家或政府从上至下的行政管理的单向性、全能性,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在社会领域中,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多种方式,进行协同治理,也就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九】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胡玉鸿:要做执法司法的良吏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玉鸿

  孟建柱:“坚持把建设过硬队伍作为根本保证,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九点。

  中国长安网:对于孟建柱同志提出的“坚持把建设过硬队伍作为根本保证”,您是如何理解的?

  胡玉鸿: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强调社会治理与案件处理必须依循既定的法律准则,然而,法治又不是一种机械的规则治理,它需要由人来推动,由人来执行。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早就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就告诉我们,法律即使制定得再好,但如果缺乏执法司法的良吏,也只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一支信仰法治、精通法律的政法队伍,法治的实现只能是一种梦想。因此,过硬的政法队伍的建设,不仅是推行法律所必需,更是维系法治的基石。【详细】

  【孟建柱同志“十个坚持”系列专家访谈之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政法工作如何赢得舆论话语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孟建柱:“坚持一手抓法定职责履行、一手抓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提升,努力为政法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工作的“十个坚持”,这是其中第十点。

  中国长安网:政法工作为什么要提升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

  沈阳:新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是社交媒体的发声者,也是社会舆论的构建者,更是社会事件的直播者,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舆论话语权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体制话语权,向社会多元参与的话语权结构转变;由原来的主流话语体系,向网络、青春、世俗、轻悦的话语体系转变;由原来的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话语渠道,向以网络和社交平台为主的话语渠道转变。由此可以看出,要完成对受众的覆盖、渗透、影响,就需要连接新的话语力量,迭代新的话语体系,掌握接触新的话语渠道。现在,报纸的受众正在老化,网络青春视频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少人的社交媒体时间正在变得失控。这些变化意味着,影响人心的途径、方式、渠道,都要发展变化。

关键词:孟建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石家庄市
主管单位:中共石家庄市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序号:冀ICP备09024425号-27    技术支持:长城网